AOA体育官网 - 专业体育赛事平台 | 提供实时比分、赛事资讯与数据分析

AOA建筑科技木屋定制有限公司
AOA建筑科技木屋定制有限公司

天津经开区主要负责同志在《习经济思想研究》刊发文章

                    2024年10月,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之际,习总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巩固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打造数字产业、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时代新征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天津经开区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总视察天津重要讲话和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锚定打造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中心区目标,坚持“产业、创新、低碳”三轮驱动,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93.6%,产业投资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4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1.2%。

                    习总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跃升的重要抓手。天津经开区始终把牢制造业立区之本,拥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40个,是全国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国家级经开区之一。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占天津市的1/4,产业“含新量、含智量、含金量、含绿量”稳步提高。

                    推动产业高端化持续跃升。狠抓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引进新技术、导入新工艺、迭代新产品。优势产业巩固提升,汽车产业在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三台车”的基础上实现深度转型,新能源车型持续导入,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项目加快布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慧车载系统等重点领域亮点频出;装备产业依托一批龙头企业不断导入智能装配中心、北方研发中心、智能交互装备等高端项目;绿色石化产业加快向高附加值新材料领域延伸,投资达百亿元的新和成项目正式落地,北化院、石科院等高水平化工中试平台陆续建成。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新优势持续凸显,北方地区最大核酸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依托一批龙头项目,加强引进生物药、医疗器械CXO企业,打造国家级医药外包服务产业聚集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亮点不断涌现,依托唯捷创芯、豪威、恩智浦等企业,在车规级芯片、功率器件等领域逐步构建全链条发展模式。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以“优势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为主线,支持井芯微、国芯科技、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全和诚、博创等在软件定义互连芯片、内生安全芯片、类脑芯片、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等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促进产业智能化加力扩面。围绕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加快推动数实融合。大力开展智能化试点示范,累计获评数字化车间28个,智能工厂22个、占全市1/5,形成津亚电子、深之蓝等高水平实施数字化转型的示范案例。全面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试点细分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应改尽改”、规模以下企业“愿改尽改”,沂普光电等26家企业获得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三、四级项目支持,带动同行业企业“看样学样”,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问题;超80家企业获得试点二级项目支持,探索出小企业“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模块化适配的快速转型路径。启动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服务,提高数字化普惠服务覆盖面,首批从生物医药和装备两个产业遴选70家企业进行诊断咨询,努力实现三年数字化转型诊断全覆盖。用好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等科创资源,围绕“数据收集—算力—算法—数据应用—数据安全”,促进先进计算全链条布局,打造先进计算产业发展高地。汽车、电子、石化、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入选国家首批“两业融合”试点。

                    加速产业绿色化纵深推进。严把项目准入关口,坚决不上重污染、高能耗项目,构建绿色增长新引擎,锻造绿色竞争新优势,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每年拿出1亿元设立“绿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评选绿色发展30强企业,多措并举激励企业创建低碳和零碳工厂。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37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3家,天津市级绿色工厂73家,市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构建绿色服务体系,重点打造“双碳大厦”,依托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专业机构,聚焦“双碳”政策、功能、产业、标准、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示范,吸引培育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金融等,推动绿色低碳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发挥试点示范作用,成为唯一一家获得全部国家绿色品牌的工业园区,也是中国首个加入世界经济论坛“产业集群向净零转型”倡议的国家级开发区,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

                    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作为天津自贸试验区的三区之一,重点发展以金融创新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首批产融合作试点城区,还是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的重要承载区。

                    习总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也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开拓空间的“最大增量”。天津经开区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抢抓创新源头,前移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研发成果转化竞争力、管理服务支撑力”三大底层能力,深化“企业+人才”两大关键抓手,打造“全要素支撑的科技创新生态”,推动科技攻“尖”产业攀“新”,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以系统化创新重塑区域核心竞争力。

                    科技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高效实施科技企业梯度培育、高企倍增行动计划,企业培育增速领跑全市。截至2024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雏鹰企业总量达660家,瞪羚企业总量超70家,科技领军和领军培育企业总量超50家,均领跑全市;上市企业17家,占全市近1/5,培育了凯莱英、康希诺、赛诺医疗、飞旋科技等一批根植本地的科技企业。依托龙头企业,组建智能计算与生成式通用智能创新、石化行业碳捕集利用技术及装备研发、核酸疫苗及药物创新、油气储运工程高端装备制造创新等创新联合体,在智能计算、低碳技术、核酸药物、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高端氨基酸国产化替代、高端医疗装备AOA足球比分、自主可控芯片、智能无人装备、烯烃聚合技术、新型催化剂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对外高度依赖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了一批前沿创新成果和优势产品。膜天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深之蓝、泰达洁净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康希诺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6个项目获天津市科学技术奖,创历史最好成绩。

                    研发创新平台快速聚集。建成新一代超级计算系统及滨海新区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天津(滨海)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25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等“三心一室”(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190家,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1家。全区研发经费超过1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技术合同登记额年均增长超40%,技术交易额超210亿元,均位居全市首位。国家超算天津中心发布专业大模型“天河灵枢大模型”,天河超级计算创新应用团队被授予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成为50个受表彰团队之一。

                    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载体提质增量,滨城科创区核心区、南港绿色石化科创中心加速建设,京津冀智能医药产业园、天河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加快引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国家级孵化器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优秀(A类)等次评价。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智汇泰达”“种子泰达”“卓越泰达”“青春泰达”四项人才行动,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累计引进国家级重大科技人才工程入选者超过50人,卓越工程师超过4万人。创新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证制度,发放“滨城人才服务证”近4万张。科技服务持续优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正式启动,为区内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全链条服务。打造全新基金体系,经开科创母基金、天使基金正式成立,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能力不断增强。组建科技智囊团,为科技企业绘制清晰的“成长路线图”,覆盖了企业设立、企业科技资质申报、企业融资、政策兑现等全生命周期事项。倾心打造“周末创享荟”“共学园”“专家问诊”等特色品牌活动,搭建政企沟通合作桥梁。

                    习总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中,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天津经开区始终坚守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发展的初心使命,营造仿真国际投资环境,链接全球要素资源,对标国际经贸新规则先行先试,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新路径,是国家级经开区敢为人先、开拓进取,深耕改革试验田、构建开放新高地的缩影。

                    开放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吸引来自97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企业1720家,外资项目6478个,实际使用外资700亿美元。其中《财富》500强跨国公司124家,共投资573个项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总部型机构11家,创造了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外商投资经典案例,近年来,英力士、玛氏、明治等新增制造业外资项目相继落地。存量制造业企业加码投资,重仓研发、聚力技改、升级产品。一汽丰田连续3年增资11.7亿美元,投资规模达56亿美元;诺和诺德入区30年之际新增投资40亿元扩建新灌装厂;SEW投资20亿元建设智能制造基地;大众变速器投资16亿元扩建动力电机生产线。PPG、舍佛勒、奥的斯等企业相继设立全球级研发中心,外资研发机构达17家。外资企业贡献了全区约45%的税收、近一半的地区生产总值、超七成的工业产值,成为区域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开放合作日益广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设立跨境投融资综合服务中心,吸引高瓴、IDG等30余家知名外资股权投资企业落地,注册规模超过400亿元;积极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凯莱英、康希诺、天津建发成功登陆港股;与阿联酋中国创新中心、澳大利亚博满集团、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开展合作,对外开放新版图不断扩大。同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探索数字贸易发展新模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全国首个跨境数字贸易合作区。打造中国北方(泰达)一站式出海服务基地,整合“政府+协会+机构+企业”多元力量形成出海服务联盟,研发“出海服务地图”,助力企业拓展全球业务。2016年至今,区内企业完成对外投资184笔、规模45亿美元。

                    自贸创新亮点突出。充分发挥“自贸区+综保区”制度优势,率先落地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通关“白名单”制度,支持诺和诺德成功引入生物药分段生产模式,打通应对欧盟“碳关税”的数据交易业务,形成商务部自贸区港司认可示范案例。推动48家“专精特新”企业纳入属地海关AEO认证培育库。获批北方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加注业务资质,落地北方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燃油加注业务。天津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成功获批,成为国内首家获得省级政府批准开展拼单集采的现货交易场所,累计交易量超80亿元。落地全国首家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出入境事务服务中心,打通境外专业人员入区执业、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等政策通道。商业保理集成创新持续引领全国,先后落地全国首单国际保理业务以及首单“共管账户+优先受偿权”模式下货物贸易国际保理业务,保理企业资产总额超1500亿元,占全国的20%。

                    政务改革加力增效。设立全国首个迎商中心,打造涉外迎商工作站,建成国内首个专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演中心,整合设立经开区营商环境专线,构建“政企协研产金”服务新生态。接续推出“泰达工改”系列改革,从1.0迭代升级到5.0,“桩基先行”“海陆联合挂牌出让”等标志性改革举措相继落地实施,大幅压减审批时间。建立国内首套产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创新推出涉企服务“三张清单”、柔性执法“三张清单”(2.0版),建立“专家+管家+首席审批官”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发布全国首家园区级绿色营商环境报告、全国首个商业秘密行政执法规范指引、全市首个核酸药物产业专利导航。牵头完成全国不动产登记服务指南,树立全国标杆。不动产登记中心被评为全国不动产登记便民利民窗口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单位。

                    习总强调,要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和京津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唱好京津“双城记”。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要继续深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协同,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和区域功能优化,推动区域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更大突破。天津经开区始终围绕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功能区重大任务,坚持创新协同、产业协作、服务协助一体推进,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示范区,深度嵌入产业“六链五群”体系,市场化运作畅通区域要素流动,日益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协同创新成效显著。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发展“桥头堡”作用进一步增强,年均注册企业超700家,企业总量近6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速均超100%。不断强化与北京中关村、怀柔科学城等合作,积极融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推动北京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政策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复制推广。将逸仙智创园划归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理,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疏解中转驿站,积极融入“通武廊”区域合作,推动协同发展工作关口前移。建成天津首个成规模M0产业用地,新增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示范基地、中关村硬创梦工厂、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国家(滨海)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优质平台载体,落地国家管网创新研究院、新兴际华新材料研究院、北理工新能源与高性能制造实验室等一批高端创新中心,与高校合作建设海河创新学院、前沿技术学院、创新中心,创新成果转化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成立中关村科技服务生态雨林基金和天津市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赋能京津冀科创企业发展。

                    产业协作更加紧密。聚集京冀协同项目超2400个、投资总额7287亿元,包括投资288亿元的大乙烯等227个央企项目、投资总额5981亿元。2024年,引进协同项目338家,其中北京项目274家,协议投资额约2022亿元,落地中石化英力士苯领高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三峡(天津)能源投资有限公司等25家央企投资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的8个国家级研发转化平台项目相继建设、投产。南港工业区形成1500万吨LNG(液化天然气)年周转能力、1100万立方米原油储备容量,建成中国北方最大能源储备基地,确保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

                    政务协同不断加强。京津冀三地203个自贸试验区行政服务事项实现“同事同标”,162个高频事项“跨省通办”,营业执照异地就近办理,服务一体化格局加速形成。天津经开区与北京经开区、雄安新区签署《进一步推进经营主体准入准营一体化协同发展备忘录》,与北京经开区签署《京津冀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执法协作意向》。探索建立结果互认机制,形成经营主体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属地执法部门原则上不主动上门开展现场检查。进一步强化跨区域协作执法能力,推动形成跨区域行政执法全领域协作模式,降低市场主体跨区域经营风险,为京津冀经开区跨区域合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试验样本。

                    站在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新起点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重要指示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当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者,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示范区,争做区域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力军,努力开创经开区工作新局面。